老河口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十项措施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信息来源:老河口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打造老河口市校园体育特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提倡中小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各学校体育课每周开课课时至少达到以下要求:小学一二年级4节;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3节;高中一到三年级2节。其中1节体育课用于学校体育传统或特色项目教学,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精多品”的校本课程。

二、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小学校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活动内容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满足学生体育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求。每天上下午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自主开发易学、易做、运动量适中的自编操等。开展课间阳光体育活动评比,推动课间体育活动深入开展。鼓励中小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使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

三、提升业余训练水平。学校将业余训练纳入校园体育文化整体规划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建校运动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深化教体融合。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统筹推进,科学规划项目布局,衔接好各层次“一条龙”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创新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举办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系统在专业教练、经费和训练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校内体育竞赛。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师生全员参加的运动会,2次以上学校特色项目体育比赛。常态化组织班级、年级联赛以及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竞赛活动。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的学校体育新格局。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篮球、足球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市性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中小学篮球、足球夏(冬)令营和体育嘉年华活动。

五、持续加大校园足球工作力度。积极争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狠抓校园足球课堂教学主阵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推广学校严格按照要求,每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坚持以赛促建,进一步优化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在完善校内班级足球联赛的基础上,完善市级小学联赛、市级初中联赛。

六、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员测试制度。中小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测试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测试经费、场地、器材等保障工作,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要对测试工作全程管控。强化规范意识、程序意识,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认真配合完成国家、省两级抽测,自主开展市级抽测。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五条“强化体育锻炼”的规定,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到202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大于50%。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定期发布制度,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和校长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七、加大体育教师补充培养力度。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在新任教师招聘中优先招聘体育教师,招聘时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办法,注重考察应聘人员的体育技能。到2022年全部配齐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鼓励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聘用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和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体育教师。积极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加快中青年体育骨干教师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制定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八、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财政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教育部门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要确保日常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教师培训等工作需要,保障运动队训练、比赛和购买学生运动伤害保险等需求。体育部门每年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资金用于青少年体育培训和赛事推广等项目。

九、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价。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办法》,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教育、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等开展评价,对成绩优秀的学校予以表扬,对成绩不合格的予以通报。对不能贯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政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学校校长及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十、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要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